目前分類:書評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age.php (2).jpg 

新競爭時代

 

五年前我第一次去上海,剛到的第一天下午,我們一行人乘車遊市區,路上經過一處政府機關的建築物,同行接待的上海社科院朋友告訴我,那是「上海市勞動市場」。我驚奇的不知如何說出我心裡的意外,「勞動市場」是個經濟學教科書裡的抽象名詞,竟然在現實中出現了,我以為到大陸可以看到歷史課本提到的地方,卻沒料到還能見到經濟學課本提到的東西。他看出我的疑惑,有點抱歉的解釋說,因為要讓長期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民眾習慣接受市場,所以經濟改革後政府機關都用了這種名稱,這個「勞動市場」的功用基本上是讓想在上海謀職的人前往登記的職業介紹中心。


我很懷疑,用設立勞動市場的方式讓民眾接受市場的功用有多大,尤其是我後來知道,想找工作的人之所以要去登記的原因是因為上海實施嚴格的戶口管制。不過,仔細想想,對於每天生活在市場經濟下的人,我們又有什麼其他的辦法,能讓一般人很快認識市場的性質?本書的作者John McMillan認為,用說故事的方式是個好辦法。書中,他用一些事實觀察或者故事情節,引出市場交易涉及的問題,再用打散後的經濟理論一一解釋。不管你是否學過經濟學,只要你有興趣讀下去,這本書能讓你很快速的認識最近幾十年經濟學裡有關市場的理論發展。


本書的理論核心是「交易成本」,這個概念包括了所有限制交易的因素。人類的生活中必定要與他人交往互動,經濟的交換可以說無所不在,我們對於現代社會裡的各種交易方式通常已經司空見慣,所以不見得能夠體會到這些交易其實來之不易。從找到交易的對象,到交易內容的認定、交易價格的決定,乃至於銀貨兩訖的完成,若非所處的社會已經有相當成熟的制度基礎,其實很難不生波折,順利達成。作者在書中旁徵博引,從雅典的「廣場」市集,到最近的網路交易,說明市場演進的過程中,發展出各種交易方式,處理特殊的交易成本。本書所依據的理論在學術界的發展歷史已經有數十年,不過即使是經濟學系的大學生,如果較少接觸制度分析課程,讀了本書可能還會有大開眼界的感覺。


傳統的經濟學將競爭當作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將分析焦點集中在價格調整。不過,現實的市場隨著產品創新、技術進步、企業經營方法日新月異,不斷的在改變,經濟學理論也跟著改變。由於經濟學的分析是透過抽象的理論掌握現實,讓許多不得其門而入的人始終以為經濟學家活在象牙塔裡。其實,經濟理論是不會與現實世界脫節的,只是經濟學的現實未必能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為了傳播經濟知識,不僅分析結果重要,陳述的方式也很重要。能說故事的經濟學者堪稱難得,這本書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將許多關於交易的最新理論融入了實際問題的分析中,因此不僅值得向一般讀者推薦,經濟學者讀了也會收穫不少。


本書內容有一點特別值得提醒讀者,作者在書中不時提出「市場設計」的想法,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政府並不做「市場設計」,正因為如此,「上海市勞動市場」這種地方才會顯得那麼突兀。自由經濟幾乎等同於市場經濟的原因是,自由的環境之下市場自己會發展。因此作者會說:「市場設計的某些成分,是市場參與者本身發明的;其他成分則是政府策劃的。」如何拿捏市場經濟裡,市場參與者與政府之間的角色,是經濟制度發展方向的關鍵。合理的說,政府的角色是從健全制度環境,來協助克服市場發展的障礙。


McMillan在序言寫到,著名小說家曾經說過:「經濟學家說故事有時說得比小說家好。」他將本書的目標定在證明這句話,這有點讓我擔心會誤導了讀者,如果你以為這本書裡會有比小說更精彩的故事,或許看完後會失望,因為作者在這本書裡援引的小說故事都是零星片段,而且是用來彰顯理論的重點。更何況,如果讀者對書中所舉的故事如果不熟悉,可能也難以體會。我認為這本書不該被當成「好看的書」,而應該是「有用的書」,書中內容所談的市場性質,值得讀者細心思考。


love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鬱金香熱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10680#detail

 

十七世紀的荷蘭堪稱現代經濟奇蹟的始祖,她不僅領導歐洲內陸國的對外貿易,在海外也曾經掌控南洋到日本的貿易路線,荷蘭人踏上台灣就在這個時候。在建造熱蘭遮城的幾年之後,荷蘭的哈倫市發生了歷史上最常為後世之人津津樂道的花卉事件。有趣的是,如數家珍談論這件事的人,並不是尋求花香的園藝鑑賞家,而是追逐銅臭的金融投資者。一六三七年的初春,哈倫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在短短的幾天內暴跌了百分之九十,《鬱金香熱》的內容指的就是這件泡沫經濟最早的一個實例。

 

荷蘭人瘋狂投資鬱金香球莖的行為一直令人費解。荷蘭因為不曾有龐大的帝國勢力,所以貴族的生活一向高貴不貴,而人民也因為面對與海爭地的環境,以及受到喀爾文新教的影響,衣食住行都頗簡樸。(記得吧?在美國的Amish人就是那時候從荷蘭移民過去的。)對於這樣一個社會裡竟然會出現全民投入炒作鬱金香的金錢遊戲,頗令人有「斯人有斯疾」之嘆,而尖酸刻薄的維多利亞英國人則造了「鬱金香熱」的英文字tulipomania,嘲諷精明人也會幹蠢事。隨著這幾年高科技與網路公司股票價格的飆漲,又有人提起鬱金香的教訓,順便譏諷一下追趕投資熱潮的股市新貴。(先前在台出版的《貪婪時代》【時報,199910月】一書就有不少篇幅談這件事。)不過,好在《鬱金香熱》並不是這樣的一本書,作者麥克.戴許並不急著以古諷今,而是想細說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在本書裡從鬱金香的歷史源頭談起,為荷蘭的投資熱潮增添了豐富的文化色彩,而且不厭其煩的交代鬱金香培植方式與品種的類別,也讓我們看到成功的花卉產業也是不斷科技創新的結果。


本書的一開始,作者就出人意外的指出鬱金香熱的故事循著兩線發展,一線在荷蘭,而另一線在更早的土耳其。土耳其人對鬱金香的熱愛並不下於荷蘭人,不同的是,土耳其的鬱金香是生長在王室的花園裡,而荷蘭的中產階級也有享受這項園藝新寵的能力與財力。其實,若非十五世紀的土耳其扼殺了拜占庭的東西貿易樞紐地位,荷蘭想必不會出現十七世紀的榮景。兩種不同的制度發展方式種下了長久以來經濟榮枯的根苗,鬱金香的遭遇也亦然。荷蘭蓬勃的市場活動雖然發生過鬱金香熱這種插曲,其實並無損她今日世界花卉王國的地位,荷蘭人依然能夠以創造出種類繽紛的鬱金香為榮。有趣的聯想是,土耳其人是否會慶幸他們沒有成為鬱金香價格崩盤的犧牲者呢?


當鬱金香的培育還在不斷的創新改良之時,創新的利益必然夾帶著風險,自由市場雖然無法分辨投資與投機,也不能避免市場風險帶來的虧損,不過平民化的市場制度顯然有其帶動創新以及應付問題的能力。本書不僅生動的描述了鬱金香熱潮時酒館裡交易的百態,更可貴的是沒有遺漏熱潮過後的善後情形。崩盤後的大量違約形成了社會事件,經過政府的介入與法院的折衝,最後官方清楚發佈鬱金香交易糾紛不得上法庭控訴的禁令,使得主要的解決方式仍然回到花農與花商自行和解。留下了眾多的街頭議論與社會批判,最後一件仲裁結束於鬱金香事件發生後的第三年,想想矗立台北市仁愛路十餘年的鴻源事件遺跡,「鬱金香熱」的嘲諷帶給我們的是另一種感慨吧。

 

 

love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php (1).jpg 

 

諾貝爾之路:13位經濟獎得主的故事Lives of Laurentes : 13 Nobel Economists

 

 

 

在一九九三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的那一天晚上,我仍留在辦公室裡。當我接到記者的電話,得知指導老師諾斯教授剛剛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時候,一時竟然驚喜無狀,以至於在接受訪問時,顯得有點語無倫次。隨後聽到電話另一端覆述我介紹諾斯的談話裡竟然還有,「身材矮小而且頭頂已經禿了」、「對學生很親切,但也有點怪脾氣」,以及「經濟史學家原本很不可能得獎」等等,我頭暈臉熱地想,諾斯本人鐵定不想提這些吧。那時,我一面懊惱竟然糟蹋一次能上報紙的機會,也一面自我嘲解的想,也沒有地方學如何介紹諾貝爾獎得主,是不是?

 

其實我錯了。《諾貝爾之路》的英文原作第一版在1986年就已經出版了。這本書的內容是集合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現身說法,介紹個人的生平事蹟以及如何功成名就的演講文集。如果當時我已經讀過早先的得主們發表生平自述的說詞,或許我會比較知道得獎者希望得到什麼樣的介紹。《諾貝爾之路》這本書能夠邀集多位當今最傑出的經濟學家,以「我成為經濟學家的演化之路」為題,留下珍貴的紀錄,對所有想要了解當代主流經濟思想的讀者而言,都具有無可取代的價值。

 

原書的編輯目的是想藉著這些大師們的生平自述,發現經濟學的一些原創觀念如何從醞釀產生,到終被普遍接受肯定的過程、很不巧地,史蒂格勒這位曾經研究經濟學史的書中人物卻並不贊同這種作法。就理解科學發現過程的目的而言,過度相信傳記式的研究法往往會誤導一些人,擷取學者一生中的某些片段,來解釋其特定的理論。不過,史蒂格勒畢竟也接受邀請而做了演講,他的擔憂在於提醒讀者不要忽略文獻的發展脈絡。如果有人想要從本書裡找到讓自己頓悟「原來他們是因為這樣而得到諾貝爾獎」的答案,恐怕只是個人想像力的發揮。

 

書裡的十三位經濟學家都是在經濟學領域裡有獨特的創見因而獲獎,當然會因各有所長,讓這本書呈現多元化的風貌。或許讀者不會對書中每一個人的經歷與貢獻有同等的敬慕,但一定可此從中發現至少一兩位引人入勝的學者典範。這裡面有人對多年參與政策的經驗津津樂道(路易士);也有人甘於在野,寧可在不能兼顧兩條路時,「選擇人跡較少的一條」(傅利曼)。談到知識累積的學習過程時,雖然每個人都提及老師與同儕的助益,但其中有人推崇指導老師為上帝派來的先知(布坎南);有人不斷的從同事身上吸收營養(諾斯);也有人為了真理而捨棄謙虛的美德,坦承自己的用功與創造才是成就的主因(艾羅、薩繆爾遜)。在學術研究的使命方面,有人不曾設定目標,「一直是在到達之後,才了解自己到了哪裡」(寇斯);也有人早就清楚知道自己的方向,而在持久不變的目標指引下,走過漫長而充滿意外的旅程(諾斯)。綜合來看,《諾貝爾之路》透露的旨趣是通往諾貝爾獎的路並不只有一條。而且,這些殊途同歸的得主們都認為這項被視為經濟學界最高榮譽,不曾是,也不應該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目標終點。

 

就連得獎後的感覺,他們也有很不相同的意見。薩謬爾遜認為得到諾貝爾獎能在生命中帶來純粹樂趣;傅利曼則告訴大家天下不只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白拿的獎。無論如何,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這件事件都帶給他們非常大的改變。就我所知,一九九三年的一位得主所經歷的奇遇大致如下:清晨六點多,他剛剛掛上從瑞典來的電話,紮營守候在外的記者就已經按鈴上門想獲得獨家專訪。到了學校後,在含笑回謝前來道賀的同事與學生之間,還要接應不斷湧來的電話與傳真。各方的邀約透過各種人情關係傳遞過來。他曾經欠下的人情債,突然就像是信用破產一樣,全部被要求立即兌現償還。領獎的時刻當然就是這項傳奇之旅的最高潮。他乘坐包機飛抵斯德哥爾摩後就發現自己已經在當地家喻戶曉。走在街上隨時有路人因為認出他是街頭懸掛照片中的人物,而上前握手祝賀。瑞典國王舉行的歡迎晚宴上,他與其他得獎者一面嚼著主人早上行獵收穫的鹿肉,一面交換烤肉醬汁的食譜配方,以及品嚐桌上陳年紅酒的心得。在頒獎典禮上,他們就像封建貴族一樣從加冕儀式裡戴上了桂冠。

 

諾貝爾獎讓這些傑出的學者變成一群特殊的人。在全球媒體的關注之下,特殊的諾貝爾光環使他們常常被視為為無所不能。傅利曼在領獎致詞時曾說:「以專業之外的事情干擾諾貝爾獎得主,固然亟需痛下針砭,但我們這些桂冠得主對適度自我膨脹也應有所戒慎恐懼。」然而,即使得主們的平易近人與謹言慎行也可能加深大眾崇拜的理由。雖然多數的諾貝爾獎得主都願意以平常心看待得獎一事,但是可能很少人能夠如梭羅所言,為避免個人崇拜而婉拒著名電視女記者的訪問。不過梭羅也自嘲該看心理醫生的也許是他自己。(「梭羅教授,請躺下來,告訴我們你在什麼時候第一次有這樣的感受?」)傅利曼雖然極為懷疑諾貝爾獎是否有什麼正面效果,但是畢竟也曾欣然領獎。或許每一位經濟學家都應該如他們所說,多重視領域裡同行的價值,而非七位瑞典人打的成績。但事實是,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還是像巴黎的時裝設計師領導服飾流行一樣,主宰者經濟學界何人當道。

 

love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