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競爭時代
五年前我第一次去上海,剛到的第一天下午,我們一行人乘車遊市區,路上經過一處政府機關的建築物,同行接待的上海社科院朋友告訴我,那是「上海市勞動市場」。我驚奇的不知如何說出我心裡的意外,「勞動市場」是個經濟學教科書裡的抽象名詞,竟然在現實中出現了,我以為到大陸可以看到歷史課本提到的地方,卻沒料到還能見到經濟學課本提到的東西。他看出我的疑惑,有點抱歉的解釋說,因為要讓長期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民眾習慣接受市場,所以經濟改革後政府機關都用了這種名稱,這個「勞動市場」的功用基本上是讓想在上海謀職的人前往登記的職業介紹中心。
我很懷疑,用設立勞動市場的方式讓民眾接受市場的功用有多大,尤其是我後來知道,想找工作的人之所以要去登記的原因是因為上海實施嚴格的戶口管制。不過,仔細想想,對於每天生活在市場經濟下的人,我們又有什麼其他的辦法,能讓一般人很快認識市場的性質?本書的作者John McMillan認為,用說故事的方式是個好辦法。書中,他用一些事實觀察或者故事情節,引出市場交易涉及的問題,再用打散後的經濟理論一一解釋。不管你是否學過經濟學,只要你有興趣讀下去,這本書能讓你很快速的認識最近幾十年經濟學裡有關市場的理論發展。
本書的理論核心是「交易成本」,這個概念包括了所有限制交易的因素。人類的生活中必定要與他人交往互動,經濟的交換可以說無所不在,我們對於現代社會裡的各種交易方式通常已經司空見慣,所以不見得能夠體會到這些交易其實來之不易。從找到交易的對象,到交易內容的認定、交易價格的決定,乃至於銀貨兩訖的完成,若非所處的社會已經有相當成熟的制度基礎,其實很難不生波折,順利達成。作者在書中旁徵博引,從雅典的「廣場」市集,到最近的網路交易,說明市場演進的過程中,發展出各種交易方式,處理特殊的交易成本。本書所依據的理論在學術界的發展歷史已經有數十年,不過即使是經濟學系的大學生,如果較少接觸制度分析課程,讀了本書可能還會有大開眼界的感覺。
傳統的經濟學將競爭當作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將分析焦點集中在價格調整。不過,現實的市場隨著產品創新、技術進步、企業經營方法日新月異,不斷的在改變,經濟學理論也跟著改變。由於經濟學的分析是透過抽象的理論掌握現實,讓許多不得其門而入的人始終以為經濟學家活在象牙塔裡。其實,經濟理論是不會與現實世界脫節的,只是經濟學的現實未必能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為了傳播經濟知識,不僅分析結果重要,陳述的方式也很重要。能說故事的經濟學者堪稱難得,這本書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將許多關於交易的最新理論融入了實際問題的分析中,因此不僅值得向一般讀者推薦,經濟學者讀了也會收穫不少。
本書內容有一點特別值得提醒讀者,作者在書中不時提出「市場設計」的想法,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政府並不做「市場設計」,正因為如此,「上海市勞動市場」這種地方才會顯得那麼突兀。自由經濟幾乎等同於市場經濟的原因是,自由的環境之下市場自己會發展。因此作者會說:「市場設計的某些成分,是市場參與者本身發明的;其他成分則是政府策劃的。」如何拿捏市場經濟裡,市場參與者與政府之間的角色,是經濟制度發展方向的關鍵。合理的說,政府的角色是從健全制度環境,來協助克服市場發展的障礙。
McMillan在序言寫到,著名小說家曾經說過:「經濟學家說故事有時說得比小說家好。」他將本書的目標定在證明這句話,這有點讓我擔心會誤導了讀者,如果你以為這本書裡會有比小說更精彩的故事,或許看完後會失望,因為作者在這本書裡援引的小說故事都是零星片段,而且是用來彰顯理論的重點。更何況,如果讀者對書中所舉的故事如果不熟悉,可能也難以體會。我認為這本書不該被當成「好看的書」,而應該是「有用的書」,書中內容所談的市場性質,值得讀者細心思考。